環境應急預案
環境應急預案全稱“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”。旨在通過管理手段預防、控製突發環境事件和環境風險,是減緩和控製環境影響後果的最主要管理工具。隨著工業的高速發展,因泄露、爆炸、火災等造成的突發環境事件也日趨增多,如果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和處置,將會對土壤、大氣、水源,甚至是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嚴重的破壞和威脅。
【哪些企業要做環境應急預案】
對環境風險種類較多、可能發生多種類型突發事件的,企業事業單位應當編製綜合環境應急預案。主要有以下企業:
(一)可能發生突發環境事件的汙染物排放企業,包括汙水、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設施的運營企業;
(二)生產、儲存、運輸、使用危險化學品的企業;
(三)產生、收集、貯存、運輸、利用、處置危險廢物的企業;
(四)尾礦庫企業,包括濕式堆存工業廢渣庫、電廠灰渣庫企業;
(五)其他應當納入適用範圍的企業。
其中,鼓勵可能造成突發環境事件的工程建設、影視拍攝和文化體育等群眾性集會活動主辦企業,製定單獨的環境應急預案,或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中製定環境應急預案專章,並備案。
【企業環境應急預案工作怎麽做】
製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基礎是開展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,開展應急資源調查,所以一套完整的應急預案應該包括:
1、總則,包括編製目的、編製依據、適用範圍和工作原則等;
2、應急組織指揮體係與職責,包括領導機構、工作機構、地方機構或者現場指揮機構、環境應急專家組等;
3、預防與預警機製,包括應急準備措施、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和整治措施、預警分級指標、預警發布或者解除程序、預警相應措施等;
4、應急處置,包括應急預案啟動條件、信息報告、先期處置、分級響應、指揮與協調、信息發布、應急終止等程序和措施;
5、後期處置,包括善後處置、調查與評估、恢複重建等;
6、應急保障,包括人力資源保障、財力保障、物資保障、醫療衛生保障、交通運輸保障、治安維護、通信保障、科技支撐等;
7、監督管理,包括應急預案演練、宣教培訓、責任與獎懲等;
8、附則,包括名詞術語、預案解釋、修訂情況和實施日期等;
9、附件,包括相關單位和人員通訊錄、標準化格式文本、工作流程圖、應急物資儲備清單等。
對企業環境應急預案的編製、宣傳、教育、培訓、演練、評估、備案、修訂等工作,《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》等相關法律法規也提出了明確要求。企業可以參考法規自行完成,也可以委托相關專業技術服務機構編製環境應急預案。委托相關專業技術服務機構編製的,企業指定有關人員全程參與。

【環境應急預案服務周期】
【環境應急預案服務周期】
常規一個應急預案的服務周期是20個工作日左右。



